山海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回复: 6

张中镇墓兽铭文补佚“得年早逝”(五)

[复制链接]

2

主题

43

帖子

8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8
发表于 2023-4-10 09: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 从铭文“不好鱼山”中得以印证

1、鱼孽黑祥凶象,阴类,小人象。凶象。白鱼,古兵凶象,寓意阴谋、薄陋。
古人常将鱼比附成权力威势和欲望利益、阴谋诡计,往往成为攀援权贵或怀才不遇的代名词。这里隐含着张忠在前25年乐昌侯王商丞相被王凤劾奏而弯之后,未能“顺势”承继丞相之职,而由汉成帝的老师、中庸平庸佞臣张禹接任。



张中镇墓兽右侧铭文《御史大夫赞》:不好鱼山(右起第5列)
《左传》记载齐国宰相管仲向齐桓公推荐贤那之士宁戚。宁戚拿着荐书在宫门 唱道:“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后来,宁戚终于被齐桓公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再后来管仲死后,终于接任齐国相国之职。
所谓黑祥,就是五行之说由水而生的征兆。五行中水为黑色,故称。汉刘向《新序·杂事四》云:“宋史之占非也,此黑祥,传之所谓黑眚者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云:“水色黑,故有黑眚黑祥,凡听伤者病水气,水气病则火沴之。”《清史稿·灾异志一》云:“水不润下,则为咎徵,凡恒寒,恒阴……黑眚、黑祥,皆属之於水。”
《史记.酷吏列传》云:“汉兴,破觚(方)而为圜(圆),斫雕(凋)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史记.吴王濞列传》云:“察见渊中鱼,不祥。”《集解》张晏曰:“喻人君不当见尽下之私。”《索隐》案云:此语见《韩子》及《文子》。韦昭曰“知臣下阴私,使忧患生变,为不祥。故当赦宥,使自新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盖周跃鱼陨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索隐》杭,舟也。胡广云:“武王渡河,白鱼入于王甀,俯取以燎。陨,坠之于甀中也。”《集解》引《汉书音义》曰:“介,大。丘,山也。言周以白鱼为瑞,登太山封禅,不亦惭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河鱼大上。”《索隐》云: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亦言遭水害也。即《汉书.五行志》刘向所谓“豕虫之孽”,即“史记秦始皇八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明年嫪毐诛。鱼,阴类,小人象。言河鱼大上为灾,人遂东就食,皆轻车重马而去。《正义》始皇八年,黄河之鱼西上入谓(水)。《汉书.五行志》去在云:“鱼者,阴类,臣民之象也。……”十七年灭韩。二十六年尽并天下。
《汉书.五行志》云:“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疴,时则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史记》秦始皇八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成帝鸿嘉四年秋,雨鱼于信都,长五寸以下。成帝永始元年春,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京房《易传》曰:‘海数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后汉书.五行》云:“鱼孽,刘歆传以为介虫之孽,谓蝗属也。…董仲舒曰:‘鱼者,阴气盛也。’…《谶》曰:‘水者,纯阴之精也。阴气盛洋溢者,小人专制擅权,争名逐利,妒嫉贤者,依公结私,侵乘君子,小人席胜,失怀得志,故涌水为灾。’”
历史兵戎典故如“鱼藏刀”,比喻阴谋、卑鄙小人之计或行为。这里张忠“不好鱼山”,彰显其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国语.吴语》记载“鱼藏刀”故事,吴国公子光(阖闾)阴谋篡夺吴王僚的王位,暗蓄武士专诸,在一次筵席上,令专诸将匕首藏入鱼腹,献给王僚,乘机杀死王僚,专诸亦为卫士所杀,阖闾遂自立为吴王。《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公子光佯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胸),遂轼王僚。”《史记.刺客列传》也有相似记载。此事在唐代曾被人冒李白之名作诗一首:“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藏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炭一掷轻鸿毛。”
这里将鱼与治国策略相提并论,实际就是借指威权、势力或权术、阴谋。《庄子》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借喻欲望和利益。古人常以鱼孽、黑祥比喻小人贼臣,争名夺利,篡国谋权之私;实指王氏(凤)五侯等奸臣专权擅政,为张忠等正直之臣所不齿。故铭文曰“不好鱼山。”而且西汉历史上,终其其一朝,有22位丞相是由御史大夫升任,但前25年,丞相乐昌侯王商被王凤亥奏之后,由诸吏光禄大夫张禹接任,对此张忠心里多少是不是有些失落呢?从另一面来看,也衬托其不争权夺利、“不好鱼山”的优良品德,与镇墓兽铭文“不好鱼山”正相应证。



春秋五霸齐桓公吃了烹调师易子蒸婴儿肉,被易牙所败,分掉了国家,自己亦被饿死。《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幸来会饮。”《集解》何休曰:“齐俗,妇人首祭事。言鱼豆者,示薄陋无所有也。”
《搜神记.武库飞鱼》云:“武库兵府。鱼有鳞甲,亦是兵之类也。鱼既极阴,瘣上太阳,鱼现屋上,象至阴以兵革之祸干太阳也……京房《易妖》曰:‘鱼去水,飞入道路,兵且作。’”《搜神记.孔子谈五酉》云:“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
《淮南子.道应》记录白公与孔子对话,孔子说:“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至也。……故《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译文:争鱼的人没有不沾水的,追逐野兽的人没有不快跑的,不是他喜欢这样做,而是利欲使他自然而然要这样……所以老子说:鱼儿不能离开深渊,君王治国的策略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淮南子.说山》云:“水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广其地而薄其德,譬犹陶人为器也,揲挻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圣人不先风吹,不先雷毁,不 得已而动,故无累。……耀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 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欲致鱼者 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好弋者先具缴与矰,好鱼 者先具罟与罛,未有无其具而得其利。…… 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蝯赐者,非负而缘木。纵之其所而已。”原注作“喻为政,官方定物,能文者居文官,能武者居武官。”《淮南子.说林》云:“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
《抱朴子》云:“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光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川中不溺。”
2、古代汉乐府追思悼念忠诚直臣的歌曲
《朱鹭》云:“朱鹭鱼以鸟路訾邪何食食茄(古荷字)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一作谏)者”。清代庄述祖曰:“朱鹭,思直臣也。汉承秦弊,始除诽谤妖言之罪,而臣下犹未敢直言极谏焉。”
又古代汉乐府追思悼念诤谏直臣的歌曲《芳树》云:“芳树日月君乱如风芳树不上无心温而鹄三而为行临兰池心中怀我怅心不可匡目不可顾妬人之子愁杀人君有他心乐不可禁王将何似如丝如鱼乎悲矣”。清代庄述祖曰:“芳树,谏时也。衰乱之世,以妾为妻,上无以化下,而好恶拂其性,君子疾其无心焉。”



朝堂追思功臣
3、古代王公贵族祭祀的供品或符箓图画,以鱼作装饰教化。
据史家考证,御史大夫张忠逝于前23年5月28日,时季正值夏季,祭祀张忠,正属夏祭,故用干鱼。
《诗经颂潜》云:“潜有多鱼,以享以祀。”《国语.楚语.祭典》云:“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灸之荐。籩豆脯醢则上下共之。”《礼记礼器》云:“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礼记王制》云:“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
《史记乐书》云:“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史记》之《孝武本纪》及《封禅书》云:“武夷君用干鱼。”《史记乐书》云:“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正义》云:“凡俎有肴生腊,(是俎)腥鱼者,生鱼也,俎虽有三牲而盐菜之芼和也。”
《汉书.郊祀志》云:“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师古曰:“三辅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山制前殿。建北阙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吾夷。教习水战。因而于上游戏养鱼。鱼给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安市卖之。池周回四十里。”
东汉蔡邕《独断》云:“薦荐考妣于适寢之所,祭春荐韭卵,夏荐麥魚,秋荐黍豚,冬荐稻雁,制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
《后汉书礼仪下》对诸侯王公及二千石以上大臣去世的礼仪规格要求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皆赐器(棺椁),宫中二十四物……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梓棺,铜朱,云气画。朝臣中二千石、将军,使者吊祭;郡国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黄绶,皆赠常车驿牛赠祭,载饰以盖,首鱼尾,华布墙,纁上周,交络前后,云气画帷裳。中二千石以上有辎,左龙右虎,朱鸟玄武;公侯以上加倚鹿伏熊,诸侯王、傅、相、中尉、内史典丧事,大鸿胪奏谥,天子使者赠璧帛,载日命(符)谥如礼”。这里的”首鱼尾“就是针对逝者棺椁的符箓图画。
4、山指仙道玄学《金篆玉函》五术之一,即山、医、命、相、卜。
山又叫仙,所包含的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修心养性,锻练身体之秘术。“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对于《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黄帝四经》、《素书》等。《养生》如辟谷术,房中术等。《修密》如《北斗五星占》、《四政斗咒》、《穰星礼斗法》、《祭神祛洪符》等。
医,指医术治病。命,指家国和个人命运、五德终始,道德与薄僿、寿夭祸福;以及人生因果(五百年)轮回、圣人贤人君子小人与佞臣篡臣庸臣贼臣等。相,指相术,如面相、手相、痣相、麻衣相法等。卜,指龟甲蓍草占卜和日者择日等。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五道轮回,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神。三道者,神入禽畜为禽畜。四道者,神入薜荔即饿鬼。五道者,神入沦黎即地狱。”



5、山陵、帝王陵墓。
儒家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风水上说,阴阳八卦,五行风水,星宿天象,天人相应。山为龙,水为脉,有山有水成龙脉,山管人丁水管财。前有明堂,后有靠山,藏风聚气,气上通天。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郭璞《葬经》上说:“风水之法,得水为止,藏风次之。”
古代汉乐府有宗庙祭祀及山陵福应之挽歌《上陵》云:“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欋,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会不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为车龙马览遨游四海外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知寿千万岁”。北宋谭仪曰:“宗庙食举侑食之乐也。”清代庄述祖曰:“上陵,纪福应也。”
古代以厚葬为孝德。西汉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都是夯筑的,所以帝陵又称为“山”。帝陵的墓圹叫“方中”。此政斗铭文诔策“不好鱼山”,即不喜欢吃喝玩乐,厚葬奢华;实指张中反对汉成帝两次建陵:昌陵和延陵。与刘向上疏劝谏和光武帝提倡的“薄葬”意义相同。
《释名.释山》:“山,大阜曰陵,陵,隆也,体高隆也。山顶曰冢。”
《墨子.节用》云:“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葬》云:“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注乐皆具,曰必捶塬差通,垄虽凡山陵。”
西汉刘歆《山海经.中山经》云:“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 《汉书.地理志》云:“非独为奉山园也。”注:“如淳曰:‘《黄图》谓陵冢为山。’”郦道元《水经注.谓山》云:“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前汉书平话》卷中云:“ 高祖 归天,文武举哀,令 白虎殿 停尸七昼夜,葬入山陵。”《辽史.礼志》云:“孟冬朔拜陵仪云:有司设酒馔于山陵。”《文心雕龙》云:“汉代山陵,哀策流文。”
《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芒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后汉书.王符传》所载《浮侈篇》云:“古者墓而不坟,中世坟而不崇。仲尼丧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请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及鲤也死,有棺无椁。文帝葬芷阳,明帝葬潞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墓出而德最高。”

20 从铭文“露兰罗秋”佐证

1、露兰罹秋,哀悼之义。此处形容张忠得年早逝(三十岁)
因为古代兰花娇嫩,容易雕谢;露水更是一见阳光就溶化。可以这么说,乐昌侯丞相王商(王武之子)被权臣王凤劾奏所免,以及御史大夫张忠积劳成疾,因恨伤身而早逝是汉成帝前后相比的分水岭之臣。



对此我们可以从古代汉乐府悼念功臣宴饮射礼戒劝饮酒之挽歌《临高台》中得到启发。“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且寒江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收中吾”。清代庄述祖曰:“临高台,谏乱也。”谭仪曰:“此郡国臣吏饮酒上寿之辞。古者宴饮则有礼射,汉世遗意犹存。香兰黄鹄,言外有乐不可极意。兰易衰,鹄易逝也。”
《吕氏春秋.先识》云:“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2、露,本指霜露、雨露,这里以之比喻春夏秋冬四时祭祀,有感时念亲或人生苦短之意。
《礼记.王制》云:“天子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礼记.祭义》云:“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心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父母双亲或先祖)。”《汉书.李广传》云:“人生如朝露。”师古曰:“朝露见日则曦,人命短促亦如之。”

21 从铭文“含箭薄露”佐证

1、“含”通“琀、唅”,特指于古代贵族葬礼塞于死者口中的珠、玉、米、贝、钱、印、剑、箭等物,或指把“琀”放入死者口中;用以保全或延缓尸体腐烂,或体现逝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及权威。又叫“口实”。
一般情况,天子用珠,诸侯用玉,大夫用碧,士用贝。如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或把金钱 放在死人口中。含箭谐音含殓,死而威余。在古代,人们将玉、珠贝,以及剑、箭等镇墓用具,有的含在嘴里,有的握在手中,有的塞在肛门里,有的随葬棺椁侧傍。张忠镇墓兽九狮首威武雄壮,如箭在芒,时刻准备向魔鬼冲杀。
《释名.释丧制》:“含,以珠具含其口中也。”《周礼.天官.玉府》云:“大丧共(供)含玉”。《左传.文公五年》云:“王使荣叔来含,且赗。”赗,送给丧家助葬之物。《庄子·外物》云:“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礼记.杂记上》云:“含者入,升堂致命,再拜稽颡。含者坐委于殡东南。……诸侯使人吊,含、禭、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 《荀子.大略》云:“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且“含”多与“赙”相连。又薄,通赙。助生送死之礼。吕氏春秋.节丧》云:“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舉馬裏被戈劍,不可胜数。”高诱注:“含珠,口实也。鳞施,施玉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
《后汉书.梁商传》云:“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无以辅益朝廷,死必耗费帑臧,衣衾饭唅玉匣珠贝之属,何益朽骨。”《后汉书.袁安传》云:“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



2、含箭,即含剑,指死节自杀。这里指积劳成疾,抑郁而终:被王凤王氏集团迫害致死
《资治通鉴.汉纪.世祖光武皇帝》云:“建武八年……校尉太原温序为(隗)嚣将苟宇所获,宇晓譬数四,欲降之。序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梃杀数人。宇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3、古代还有剑解之说,即道教尸解依托升仙的载体之一,以箭、剑殉葬。
古代去世之人,往往在其口中含玉石珠宝、米谷钱粮等物,以象征其身份、地位及威权。因张忠逝于御史大夫任上,其职责就是秉箭(刑)执法。道教认为,道士在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也可以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剑、杖等遗世而升天,这就是所谓尸解。《墨子.节葬》云:“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注乐皆具,曰必捶塬差通,垄虽凡山陵。”
《后汉书.王和平传》云:“李贤等注:“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据《无上秘要》卷87所载:尸解法有火解、水解、兵解、杖解、剑解等十种以上。所谓剑解,就是“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顾见所把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中也。”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云:“元和三年,行东巡守,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遂幸苍陵,为陈虎贲、鸾辂、龙旂,以章显之,祠以太牢,亲拜祠坐,哭泣尽哀,赐御剑于陵前。”
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4、薄,积聚也。葯,薄也。即积劳成疾。
这里指张中由于囿于御史簿状、查检不法,以及朝廷斗争之中,积郁忧愤和愁苦,积劳成疾。清代蔡东藩《前汉演义》亦证御史大夫张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西汉扬雄《方言》云:“葯,薄也。謂薄裹物也。葯犹缠也。”《广雅.释诂.卷三》:“薄,积聚也。”与“金还头君”之年轻力盛“力田”和积劳成疾“还积”正相对应。
5、薄,通赙,助生送死之礼,即随葬财物。
薄,通赙。助生送死之礼。赙常 与“含”相连。这里指汉成帝悯记张中治河之功,在他得年早逝之后,赐以镇墓兽以殉葬。
《史记.鲁连仲传》云:“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禭。”《正义》衣服曰禭,货财曰赙,皆助生送死之礼。
《荀子.大略》云:“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荀子
其意是: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赗,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吕氏春秋.节丧》云:“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舉馬裏被戈劍,不可胜数。”高诱注:“含珠,口实也。鳞施,施玉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
《淮南子.齐俗》云:“非不能竭国糜民,虚府殚财,含珠鳞施,纶组节束,追送死也,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埋足以收敛盖藏而已。”鳞施即“玉纽也”。指用金丝玉片编成的铠甲状覆尸玉衣。现在出土文物如西汉中山王刘胜所称之“金缕玉衣”。
《汉书.霍光传》云:“光薨,赐璧珠玑玉衣。”颜师古注:“ 《汉仪》注: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缀之,以黄金为缕。服(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尺二寸半,为甲,下至足,亦缀以黄金缕。”
6、 薄书、薄土,或作簿土。古代对逝者所诔谥的文状。这里指张中镇墓兽左右讼赞72字铭文。
《通释》云:“行事而趋于正道,既死而亲旧门人表其事状,供诔谥也。初状之于朝(廷),后亦状诸戚政。主于追叙行事,得其形貌。
源出汉丞相仓曹傅胡幹作《杨元伯行状》(文章缘起目)。流有缺名《裴瑜行状》(《后汉书.史弼传》注引《先贤行状》)。梁任昉沈约《多行状》”。又指逝者由生前义状官籍而引申为逝者的告地策、镇墓文、买地券。汉晋时人们相信地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神,挖地修墓等于侵犯地神的领土,很容易惹怒地神,所以死者家属要为死者向地神购买墓地,以解谢土神。其流传与发展为汉代买地券、镇墓文、告地策。
吴天颖先生在论及买地券渊源时曾谈到,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一六七号与一六八号汉墓所出明器“溥(薄)土”等西汉初期墓中所出的‘簿土’(或作‘薄土’、‘溥土’)”,以及实物及陶田模型,认为其随葬“簿(薄、溥)土”功用是“希望死者在阴间继续保持土地私有权的微妙象征,以铜兽(镇墓兽)、铅人、金玉奉献给地下土神以解除丧葬动土对地下神祗的冒犯,并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殁亡,并祈求得到地下鬼神的接纳与保佑,是汉初墓葬所出之冥世告地策。是一种殉葬冥器。出土文物如胡场汉墓所出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的王奉世告地策。



西汉“五大夫遂”告地策
7、从铭文“含箭薄露”中得证:古代祭祀、丧礼之仪:饭唅
《墨子.天志》:“天子有疾窝祸崇,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天鬼,则天能除去之。”
《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始卒,沐浴、鬆体、饭唅,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矣。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设掩面儇目,儇而不冠笄矣。书其名,置于其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縰,瓮、庑虚而不实,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貌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象、拂也 ;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抗折,其貌以象菲、茨、番、阏也。
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上文中的“铭”,指将死者的事迹刻写在器物上。“诔”指哀悼死者的文字、文章。
译文:丧葬的礼仪,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来装饰死人,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来送他的终。所以侍奉逝世如同侍奉出生,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对待人生的终结与对待人生的开始一个样。刚死的时候,给他洗头洗澡、束头发剪指甲、把含物放入口中,这是摹拟他生前的操作。如果不洗头,就用沾湿的梳蓖梳理三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洗澡,就用沾湿的毛巾擦三遍就可以了。填塞耳朵而设置了充耳,把生米喂入口中,把贝塞在嘴里,这就和出生时的办法相反了。给死者穿好内衣,再穿上三套外衣,把朝板插在腰带上但没有钩紧腰带的钩子了。裹上遮脸的白绢和遮眼的黑色丝巾,束起头发而不戴帽子、不插簪子了。
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狭长的明旌上,然后把它覆在死者的临时神主牌上,那么他的名字就看不见而只有灵柩十分明显了。送给死者的随葬器物,戴在头上的有头盔似的帽子而没有包发的丝中,瓮、空着不放东西,有竹席而没有床上的竹铺,木器不作加工,陶器不制成成品,竹子芦苇做成的器物不中用,笙、竽具备而不调和,琴、瑟绷上弦而不加调节,装运棺材的车子随同埋葬而马却牵回去,这些都表示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准备好了生前的用具而送到墓中,这是模拟搬家的办法。随葬的器物简略而不完备,只具外貌而不精制,赶着丧车去把它埋葬掉,但拉车的马及其设备却不埋进去,这些都是为了表明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模拟搬家的办法,也是表明那些随葬的东西不用了。这些都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生前的用具只起礼仪的作用而不再用它,随葬的器物只具外貌而不精制。
凡是礼仪,侍奉出生,是为了润饰欢乐之情;葬送死者,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哀悼之情;祭祀,是为了修饰恭敬之情;军队,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这是各代帝王都相同、古今都一致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从什么时代传下来的。所以墓穴和坟冢,它们的形状像房屋;内棺外棺,它们的形状像车旁板、车顶盖、车前皮盖、车后革帘构成的车厢,尸休与棺材上的被子、丝织麻织的遮蔽品、棺材的遮蔽物,它们的形状是模仿门帘和各种帷帐的;承负坟冢、覆盖墓穴的葬具抗折,它们的形状是模仿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户的。所以,丧葬的礼仪,并没有其它的涵义,而是为了彰明生死的意义,以悲哀恭敬的心情去葬送死者而最终把他周到地掩藏好。所以埋葬,是为了恭敬地掩藏死者的躯体;祭祀,是为了恭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那些铭文、诔辞、传记家谱,是为了恭敬地传颂死者的名声。事奉出生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开始;葬送死者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终结。这终结与开始的礼仪全部做到了,那么孝子的事情也就完成了,圣人的道德也就具备了。



8、古代王公大臣送葬《薤露》等挽歌。这首歌曲就是由刘向编辑而成。
这里《薤露》挽歌指西汉朝廷送给得年早逝的张忠的“颂赞”铭文挽歌。
史载: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汉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云:“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晋崔豹《古今注》卷中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宋 叶适《张提举挽词》诗云:“长年惯唱渔家曲,难听兹晨《薤露》声。”明吾丘瑞《运甓记·翦逆闻丧》云:“歌《薤露》把泉臺卜葬。”柳亚子《题云间张瑞芝女士传》诗云:“九峰三泖魂归未?怕听人间《薤露》歌。”《薤露》挽歌词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挽歌词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踟蹰!”

---------- 未完待续 ----------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发表于 2023-4-10 1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发表于 2023-4-16 06: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发表于 2023-4-28 11: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介是神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发表于 2023-5-9 18: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低调,低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6
发表于 2023-7-18 2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8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发表于 2023-8-8 23: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山海经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GMT+8, 2025-7-18 09:36 , Processed in 0.10382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